成功总青睐有准备的人

 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——大学生创业大赛南方区冠军赣南师范学院访谈

赣南师范学院代表队,本届大学生创业大赛华南区区域赛冠军。赣南师院代表队,别名艾迪澳,从08年底就开始准备创业大赛,属于最早准备创业大赛的团队。艾迪澳团队有6名成员,其中4名参赛队员,2名智囊团。访谈过程中,团队CEO隋国策一直强调6人团队,场上的4个是将军,场下的2个是宰相,少了谁都不行。团队指导老师曾祥光、肖锋两位老师,以及K/3培训上给予大力支持的何小荣老师和李慧玲老师,也是团队坚实的后盾。

这支冠军团队的六位精英分别是:

隋国策:团队的CEO,物流管理专业,负责战术研发,数据测算,综合初始决策。

黄琼:市场营销专业,负责K/3外部交流,赛场数据整理,初始决策制定。

陈婉香:人力资源管理,负责K/3学习掌握,赛场数据整理,初始决策制定。

陈冬华:物流管理,负责K/3操作监督,赛场数据整理,初始决策制定。

张水根(别称:三哥),财务管理专业,团队网络形象代言人,收集兄弟院校信息,验证测算结果。

熊四平(别称:大熊),市场营销专业,团队后勤智囊团。

主持人:首先祝贺赣南师院在区域半决赛中取得佳绩。在创业大赛官网团队Show、官方QQ群里都看到赣南师院的几位成员非常活跃,据说还组织了不少热身赛。能不能先介绍一下团队早期组建的状况是怎么样的?

陈婉香:最早创业大赛的信息传递到学校是在2008年11月份。由于学校对比赛高度重视,我们实验室很早就开始演练了。校内选拔赛总共有108名同学参加了选拔,那时我们在学校里不像现在,还不是“名人”。其他团队组合完毕之后,剩下的我们几个无人问津,非常巧合的走到了一起,组成了艾迪澳。而通过激烈的选拔,我们在校内赛中脱颖而出,所以说“剩”者为王嘛。

主持人:原来几位成员都是在校内赛就千挑百选的。创业大赛需要成员之间配合娴熟,你们这样组建的团队在比赛中是如何配合的?比如团队分工?

陈冬华:成为学校代表队后的我们,团队就有了变化。在校内选拔赛中表现优异的张水根和熊四平加入了团队,分别负责网络对战和后勤智囊。因为正式比赛为四人赛制,张水根和熊四平甘愿成为幕后英雄,为我们出谋划策。其它四名成员的分工是很早就比较明确的。我们分成决策者(决策整合者)和计算者(计算并产生各步骤的初始决策)。然后根据个人个性和专业来分工。

主持人:你们在热身赛和练习赛这个阶段是怎么练习的呢?

陈冬华:当然,平时的网上对战和实验室实践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。网上对战,可以解决距离问题,可以接触不同对手的决策思想,可以感受在不同竞争环境中自身的生存能力;实验室的交流,可以针对决策历史一步步分析,一步步预测,让所有数据都了如指掌。通过一次次训练,我们的应变能力、决策方案都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。

主持人:6月开始,各类考试开始增多,你们是如何处理创业大赛和考试关系的呢?张水根:我们团队由于来自不同的专业,考试科目基本上是不同的,因而考试时间也不一样。我们采取考试与创业大赛同时准备着。先给大家一个近期总体的安排,一部分需要考试的成员先多花点时间在考试备考上,考试结束后,不需要考试的成员将近期备战的成果转告给考试的成员。因而保证了我们团队备战的连续性。幸好之前我们只需要考一两科,比赛与考试之间的关系比较好处理,区域赛结束了,我们终于有充足的时间备考。

主持人:考试交替,竞赛互补,这个方法不错。你们这个团队成员六个人四个专业,交替和互补性就很好嘛。接下来能给大家分享一些经营之道的使用经验吗?

黄琼:对于经营之道,我感触最深的就是“计划—组织—实施与应变”。好的计划是成功的一半,只有把自己的计划布置好,才会有时间去分析竞争对手的策略,如果一味的去想、去瞎猜、瞎分析竞争对手的策略,然后再制定自己的策略,那么你就一直被竞争对手牵着鼻子走了,最好能制定出一套以不变应万变的策略,所向无敌,必要的时候还可在此基础上进行随时的部分调整,达到甩开竞争对手的目的。 组织,人员分配很重要,特别是作为CEO,要知道自己团队的每个成员最擅长的是哪方面的技能,把每个成员的技能、优势发挥出来,你的团队就是最好的组合了。CEO根据每个成员安排每个成员的任务,扬长避短,屡试不爽。 实施与应变,实施计划,考验CEO的执行力和对变化环境的应变能力。这点很重要。计划好了,没有敏锐的应变能力,面对困难,面对非计划的环境竟然束手无策的话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情。

张水根:对于经营之道的概念理解上的飞跃,要从一次与江西财经大学关爱浩博士的交谈中谈起了。关老师说我们要真的把这个软件当成一个企业来做,因为这个流程中,除了货币不能流通,产品不能使用外,其他过程都是真实的。没有资金,它只是一款软件,但一旦注入真实的资金他就会变成一个真实运作的企业。那么经营之道的运作思想其实是和一个企业的经营是一样的。有了这些思想我们就有了思考问题的切入点,我们就知道我们要压低成本,就知道要在销售时去挣每一块钱来实现利润的最大化。我们更深刻的明白每一个决策时要有目的,最终形成我们最终的思路,第一季度为后期市场产能做准备,第二季度为了支持第三季度运作做准备,第三季度为第四季度扩大产能做准备,第四季提高利润为第五季能贷更多资金做准备,第五季度上产能爆发赚到更多的钱,为第六七八季度投广告追市场分作准备。有了关博的这些思想,每个单独的决策会被整合起来为同一个目标努力,自然是做好一个企业的先决条件,当然分数也就不会很低。这就要比很多知识单纯的尝试与模仿,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学习方法要高效率的多。

主持人:原来你们在关老师那里偷师学艺了。再讲讲K/3的使用窍门?西部区的几位同学给我反馈,非常希望你们分享一下K/3的使用经验。

黄琼:K/3,一个看似简单但其实质包含内容犹如万花筒样的软件。刚接触K/3,很陌生、很迷茫。没有书、没有使用窍门、没有任何入门方向。如果不是听几个懂K/3的朋友给讲述一些K/3的使用方法的话,单看书,入门确实有点困难。我是这样一类同学,让我看书,我可以看懂,理解需要花更多时间。但如果你给我讲一遍怎么用的话,我会马上上手,当上手后,再拿起书本看的时候,所有的东西就开始豁然开朗了。这也证明:信息是需要沟通和反馈才是最有效的。 系统准备好、数据准备好,K/3也就差不多了。K/3系统确实是一个比较难安装的软件,所以,赛前一定确保至少两台电脑装有K/3,以免出现像我们遇到的问题:一到机房试机,四台电脑就剩一台活着。这个时候就会影响心情了,所以,最好多备几台电脑。整理数据,做好K/3的数据准备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。最好能有时间把7、8季度的数据输一遍到K/3中看下结果是否正确无误。因为到时真正比赛的时候组委会给的帐套里是选择了“过账前必须审核”,一审核想再花时间去改的话就很麻烦了。时间是有限的,把每分每秒都利用好,保证所有数据准确是备战K/3的同学需要注意的地方。当然还要感谢和我们一路走来的李慧玲老师和何小荣老师,她们在我们学习K3的整个过程中给予了非常多的帮助,真的非常感谢她们。

主持人:K/3确实是一款功能强大的软件,你们比赛使用的只是整个K/3的一部分。不过确实大家掌握新知识的能力确实非常强,这么短时间把这几个模块都摸透了。听说华南区比赛,很惊险?能说说正式比赛那天的状况吗?

隋国策:其实走到最后,任何一个队伍拿到这个奖杯都不能单纯的用实力来解释。就像是世界杯,你可以说某支队伍是一个强队,但你不觉不敢说你大力神杯一定是某个队伍的。华科不能,当然我们也不能。其实第三季度的时候,那个决策是几乎决定了比赛结果的。当时市场环境的严酷程度是我和林东栋都没有完全预想到的。我的目标是第四季度上一条半自动,而东栋的目标明显更崇高一些,他要上一条半自动和一条手工线,这对第三季度的要求几乎是最高的,但是他居然还强迫自己出高价上权益留库存。当时我们的团队成员看到华科的标价都惊叹的于华科的实力与胆识。我们的订单出来之后比我预想的少了将近10万!就我们平时的估算水平10万是个很恐怖的差额了,结果是第四季我们勉强度日算是撑下来了。不过这样严酷的第三季对于一项精打细算的华科是始料不及的,最终他们以为上不了手工线,上季度存货过少,第四季度的销售额只有450万。后期的运作方案我们虽然是不如东栋的,不过前期的伤势让华科很难再恢复了。所以很大程度上讲命运眷顾了我们,至于第30名,确实吓我们一大跳。跟所有比赛一样,再有自信的选手在名次几乎垫底的时候,都会动摇的,即使暂时的名词靠后是战术性的,但说实话,我当时真的不知道下一季我们到底会上到什么样的名次,更没有敢设想最终是什么样的名次。

主持人:其实,我对国策同学的印象都挺深的。在省赛的时候,我就跟国策有过交流,国策就当了官网第4个官方QQ群的群管理员呢。你们取得好成绩跟创业大赛官网和组委会的网络平台有没有关系呢?你们是如何利用组委会提供的网络资源的呢?

隋国策:短短的几个月时间大家能从完全不了一项软件到,真正的掌握到现在的程度,网络平台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。我们手里的材料,对大赛动态的把握,几乎完全就是从网络平台上得来的。上次访谈中,东栋说闭门造车是不行的,正是网络平台给我们把自己的车子拿出来展示,观摩他人,改进自我的机会,最终他们才会跑的这么快。这里要感谢为我们搭建平台的每一位组委会老师为我们辛勤的付出。关于我的官方4群,是专门为K/3搭建的交流空间,通过在群里的组织,我真的体会到组织工作好难啊,不过我还好,4群就只有代表队负责K/3的成员100多人,官方1群的林某栋工作量就……

主持人:呵呵。国策和东栋在网络平台的贡献,我这里也特别表示感谢。后续的比赛会陆续加入创业之星、创业计划书,现在这几项竞技平台有什么进展吗?

隋国策:半决赛结束之后,组委会就给个我们一个完全相同的起跑线,这样更加增加了大赛的公平性。所以我们现在也就没有任何优势可言了,但是一直以来我都认为,团队的本质在于人,数据,版本,软件都是可以换的,但是唯一不会换的是人,只要做好了团队,在相同起跑线上的起跑,我坚信我们还会是强队。

主持人:最后,每位成员能否总结一句话,送给那些正在准备区域赛的团队呢?

隋国策:作比赛也是做团队的,团队做好了成绩也就好了。

张水根:今年收成不好不代表明年收成不好,今年收成好了不代表明年收成就会好,无论今年收成好与不好,还是需要播种。种子的成长需要时间的考验,更需要被呵护爱惜。还有最重要的是播种和收获是在两个不同的时节。

黄琼:做最好的准备,做最坏的打算。

陈婉香:把握现在,展望未来,现在的付出就是以后成功的资本。加油!陈冬华:如果离成功有100步的距离,只要做好准备迈出第1步,那么离成功就只差99步,因为成功永远属于有准备的人。

熊四平:为梦想,为团队,永不放弃,坚持就是胜利!